现在科技发达,人类对于自身奥秘的探究也在不断的开拓。比如说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索,在死亡这件事上,医学家们又有新发现。
8月20日,《自然通讯》发表论文,欧洲科学家通过对18至109岁逾4万名个体的分析,发现了14种与全因死亡率相关的血液生物标记物。相较于传统方法,这项新发现评估未来5-10年的死亡风险准确性更高,为83%。
德国马克思·普朗克老化生物学研究所科学家乔利斯·迪伦及其同事,此次对来自12个队列、总计44168名个体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这些被试全部为欧洲血统,年龄在18岁-109岁之间。
研究团队后鉴定出了14种与全因死亡率相关的代谢物,已知这些生物标记物会参与各种过程,包括脂蛋白和脂肪酸代谢、糖酵解以及炎症。之后,作者利用鉴定出来的代谢物构建了一个用以预测5年及10年死亡风险的模型,该模型对于所有年龄段的预测准确性,都高于基于传统风险因素的模型。
研究团队认为,基于上述14种生物标记物和性别所得的风险分数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不过现阶段,仍需要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
死亡似乎无法抗拒。但由于科学的突破,包括抗衰老药物、3D打印、人工智能以及人体冷冻技术,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找到永生的方法。研究表明,像雷帕霉素这样的药可以使小白鼠的寿命延长60%,或许对人类也有相似的功效。现在有几十家公司能提供死后的大脑冷冻服务,待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将它移植,以达到“长生不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正在加载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