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将,她有什么轶事典故呢?关于她的艺术形象是怎么样的?
穆桂英及杨门女将的结局
早系统叙述杨门女将故事的是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 全称《新编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
小说中没有说到过穆桂英是几岁死的。《杨家府演义》中,十二寡妇里没有穆桂英。十二寡妇是杨宣娘、满堂春(杨满堂)、邹夫人、孟四嫂、董夫人、周氏女、杨秋菊、耿氏女、马夫人、白夫人、刘八姐、殷九娘。穆桂英在十二寡妇征西前就已经战死了,只是没有细节。不过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残缺不全。例如一方面说杨文广羽化而死,另一方面又在后面几回说杨文广飞回来重新领兵。中间衔接不上的地方很多。穆桂英之死可能就在这一缺失的段落中。
《杨家府演义》中,杨家将的终结局是杨怀玉杀死了一心诬害杨门忠良的丞相张茂全家,见几代皇帝因为听信奸臣的谗言。杨家在太宗、真宗、仁宗时期均差点被朝廷抄斩,因此也心灰意冷了,又怕此次杨怀玉杀人杨家会被朝廷抄斩,于是便连夜举家躲入太行山,自耕自食,从此杨家将不再出仕。
系统的杨家将传说是各类评书。但这类评书在解放后都经过了“整理”,去除了所谓的“封、资、修、迷信”成分。所以情节有很大的改动。 现在的所谓《穆桂英挂帅》、《百岁挂帅》等等杨门女将曲目都是解放后新编的。原本并无这些传说。所谓穆桂英五十上阵,佘太君百岁出征等等都是现代作品。
在大多数叙述杨门女将的民间故事中都没有提到杨门女将的结局,除了有些故事中曾提到大刀王怀女是在平定侬智高叛乱时被敌人用车轮战,筋疲力尽之后不慎掉入陷马坑,被敌人乱刀砍死。杨门女将中的杨八姐则是在一次平定湖北当地土著叛乱的战斗中阵亡。比较系统的有关杨门女将的结局故事出自甘肃武威地区:
大破天门阵之后,穆桂英等十二名杨门女将奉命出征西夏。在虎狼峡(今古浪峡)遭到西夏的阻击。英勇的穆桂英,眼看从峡正面夺关难以突破,便举目向峡西山峰望去,只见头顶上紫雾祥云缭绕,古松翠柏依崖托云,那险峻的石峰直插云空,在层峦屏嶂之中,向东横空伸出一个悬崖,便想攀上它去以便观察敌情,可是上崖无路,大队人马难以登攀。穆桂英只好带了两名女将,寻到一条微径山道,紧紧扒着峭壁的光背,弯弯曲曲,从山脚伸到山顶她们便沿山径爬去,不知爬了多少时辰,也不知摔了多少跤爬呀爬呀,呀攀呀,终于爬到那座突兀的悬崖。登高远望,视野顿开。
穆桂英向峡口瞭望,只见峡口处密密麻麻到处都是西夏的兵马。穆桂英正待仔细观察,突然一阵密集的冷箭射来。穆桂英的大腿胳膊和腹部顿时连中数箭。原来西夏见此崖地势险要,早就在崖西埋伏了一支西夏兵。见穆桂英攀上来观察地形,就下了毒手。穆桂英身负重伤,口吐鲜血,手抚伤口,挣扎向前,还想杀敌。敌军又是一阵乱箭。数支狼牙箭正中穆桂英丰满的胸脯,穿透了她的心窝。穆桂英支持不住,惨叫一声,仰天倒在了血泊中。女英雄的各处伤口鲜血直喷,浑身抽搐了一阵,两条修长健美的玉腿一蹬,终于气绝身亡。大破天门阵的绝代巾帼英雄,只因一心破敌,未曾防备,在荒山野岭被一帮无名小卒偷袭杀害,为国壮烈捐躯了。其他两名女将也当场被乱箭射死。
留守在崖下的其他几名女将见穆桂英中了埋伏,便赶紧一起上来救援。但是悬崖实在太陡峭,只有九名杨门功夫好的女将爬了上去。西夏伏兵见只有几个人上来人就一齐杀出,要抓活的。杨门女将们挥剑跟西夏兵将展开一场厮杀。由于寡不敌众,女将们后全部英勇牺牲在崖顶。
穆桂英等女将战死后,西夏兵剥去她们的衣甲,砍下穆桂英的头颅和其他女将的首级挑在旗杆上去号令三军。无头尸体则抛到滴泪崖下。后来杨家从另一路进攻的女将杨满堂率领援兵赶来将穆桂英等人的无头尸体收殓安葬。由于没有了脑袋和衣甲,女将们的娇躯从崖顶抛落又摔得血肉模糊,支离破碎,尸体的身份已经无从辨认,只好把她们合葬在一起。这就是杨家将坟。佘太君闻讯赶来祭奠,追悼亡灵,悲恸而哭,声震山岳,感动了鹰嘴山崖,山神流泪不止,泪滴化作山崖石子沿崖滚下。后来,此崖就被人们叫做“滴泪崖”。现在当地还有滴泪崖,杨家将坟等等古迹。
穆桂英和其他杨门女将战死的传说甘肃、宁夏各地都有。古浪峡中确有杨门女将坟和滴泪崖,是当地的受保护古迹。滴泪崖在解放后修路用炸药炸掉了大半,所以已经不复原貌了。现在又重新开发吸引游客。 滴泪崖前现有一座牌坊。牌坊下面据说就是安葬穆桂英等杨门女将的无头尸体的杨门女将坟。牌坊上的对联云:“滴泪悬崖埋忠骨,天波巾帼丧西征”。
该《杨门女将战死滴泪崖》的传说早刊载于《甘肃民间故事》。纸质媒体《古浪风情》、《古浪文史》、2007年4月12日《北方家庭报》亦有刊登。
旧话本中女将战死的故事并非少见。例如另一位穆桂英之前的女英雄刘金锭在传统评书中除了能征惯战还能呼风唤雨。她扶保宋朝扫平南唐。但是在打败妖道余
洪后被余洪的师傅摆下阴魂阵困住,被余洪的师傅用三块金砖活活打死。当时刘金锭已经怀孕。尸体入殓后在棺中百日不腐,后产下一子。灵魂则转生为穆桂英。
这段情节在解放前出的话本中都有提到。但是有涉及“棺中产子”、“灵魂转生”等于迷信思想,解放后的大多数版本就完全没有了。只有在东北二人转中还有保留。但是也不是经常演出。所以《杨门女将战死滴泪崖》的传说保留了相当的原貌。
另外,其他地区也有穆桂英之死的传说。
金海湖镇大学生村助理团支部参与创建人文景区工作“为了提升金海湖镇旅游景区的创建水平,金海湖镇大学生村助理团支部共同商讨,献谋献策,向各村村民了解历史传说,自行挖掘人文资源,打造人文景观。郭家屯村助理赖炯,向村民了解关于该村天然古洞天门洞的记载和传说,并整理成文字材料,完成《天门洞旅游景区开发可行性报告》;韩庄村助理张浩整理完成《公主坟》、《穆桂英之死》、《金海湖灵异传说》等资料;黄草洼村助理曹洋整理完成《黄草洼村名起源》等传说;东上营助理程亚琼整理完成《茅山资源》等资料。各种历史传说还在不断征集中,为金海湖旅游景区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这个《穆桂英之死》的传说由韩庄村助理张浩整理完成。鉴于北京地区在宋代属辽国南京道,而《滴泪崖》的传说流传在甘肃武威地区,在宋代属西夏。故很有可能并不相同。
艺术形象?
小说
关于穆桂英的主要演义、评书和剧目。
穆桂英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杨门女将也是在中国历史上和民间得到多敬意的女性。关于她们的演义、评书和剧目不下数百种。主要有:
穆桂英全传,杨家将演义,穆桂英下山,穆桂英招亲,杨宗保招亲,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穆桂
英征西,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挂帅(梅兰芳先生的传世经典剧目)等。
香港电影《十四女英豪》描写十二寡妇西征故事。该片曾获第十一届金马奖,并参加法国2006第59届戛纳电影节。这部三十年前的旧电影大受欢迎,法国购买了正式版权。
2011年上映的《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基本翻拍了《十四女英豪》的故事脉络。《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中,张柏芝扮演的穆桂英后身负重伤和杨宗保一起战死沙场。
不论是《十四女英豪》还是《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都参照了大量民间传说,其中主要参考了《杨门女将战死滴泪崖》的故事。通过杨门女将的浴血奋战,英勇牺牲来表现杨门女将的保家卫国的精神
戏曲
穆桂英挂帅
豫剧作品。原名《老征东》或《杨文广夺印》。1954年,经宋词改编,更名《穆桂英挂帅》,由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演出。剧本于1956年出版,
收入《戏曲选》第3卷(1959)。
剧本描写北宋时,西夏犯境。辞朝隐居的佘太君闻讯,遣曾孙杨文广、曾孙女杨金花去汴京探听。杨文广在校场比武,刀劈兵部尚书王强之子王伦,夺得帅印归来。穆桂英深感朝廷刻薄寡恩,不愿再为它效力。佘太君劝她以抵御西夏侵扰为重,穆桂英乃挂帅出征。改编本删除旧本宣扬的封建伦理观念和感伤情绪,以及杨文广被俘、招亲等情节,集中塑造了穆桂英的英雄形象。
《辞印》、《挂帅》两场戏,抒发了穆桂英由感慨杨家历代忠贞而不获朝廷信任,到决定挂帅出征的自豪心情和为国为民的责任感。“老太君她还有当年的勇,穆桂英我就无有了当年的威风?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充满苍劲、悲壮的色彩。此剧被全国不少剧种、剧团移植上演。洛阳市豫剧团演出的《穆桂英挂帅》,由马金凤扮演穆桂英。1958年,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1959年,豫剧《穆桂英挂帅》移植、改编成京剧,由梅兰芳主演。
195 9年,梅兰芳为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0周年将此剧作为献礼剧目改编,陆静岩、袁韵宜执笔,郑亦秋导演,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李金泉、夏永泉、杨秋玲等参加演出。梅兰芳亦以其炉火纯青的表演塑造了他后一个舞台新形象。
另外,评剧、河北梆子、越剧等许多剧种都有此剧的移植本。其中,评剧名家筱俊亭和河北梆子名家张惠云的版本广受欢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正在加载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