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在成都发现了大规模的汉代崖墓群,考古队经过一年的发掘才清理完毕。
18日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该单位为配合基本建设,在成都市天府新区正兴镇发掘了200多座汉代至魏晋时期的崖墓。
考古发掘现场,见到这批崖墓群背山面水,面朝的水系正是流经成都的锦江。崖墓群规模十分庞大,从外观看整座山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在崖面开凿的崖墓入口。
据现场发掘负责人潘绍池介绍,这样大规模的崖墓群比较少见,考古队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才发掘清理完毕。部分崖墓规模较大,一个墓有7个墓室,仅墓道就有20多米长,墓室内外有阙、伏羲女娲形象的石刻浮雕等。尽管曾遭盗扰,仍然出土了1000多件金器、银器、铜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这批崖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至魏晋时期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考古材料。”潘绍池说。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基本建设,在成都市天府新区正兴镇发掘了200多座汉代至魏晋时期的崖墓。据介绍,这样大规模的崖墓群比较少见,考古队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发掘清理完毕。部分崖墓规模较大,一个墓有7个墓室,仅墓道就有20多米长,墓室内外有阙、伏羲女蜗形象的石刻浮雕等。尽管曾遭盗扰,仍然出土了1000多件金器、银器、铜器、陶器等珍贵文物。这批崖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至魏晋时期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考古材料。
关于崖墓
崖墓,又称岩墓、蛮子洞、仙人涧,是古代墓葬的一种构造形式。其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的砂质岩层由人工凿成方形洞穴,然后安葬遗体和殉葬品。崖墓在东汉时期风行一时,在很多地方一直延续到明清。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崖墓有江口崖墓、寺坡崖墓、金堂崖墓等。
据现在史学的资料现实,崖墓在中国分布很广:江西、福建、浙江、四川、广西、湖南、贵州、湖北、云南、广东、海南等江南十多省均有分布,在东南亚少数国家也有分布。龙虎山作为中国道教发祥地,不仅道教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据专家考证,龙虎山的崖墓是历史悠久、数量多、规模大的崖墓葬,是中国崖墓葬的发源地。
江口崖墓位于四川省眉山地区彭山县江口镇岷江东岸上。该墓的时代上限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晚期,下限不晚于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以东汉(公元25年-220年)时期崖墓为大宗。
崖墓以江口镇梅花村为中心,在塞子山、高家沟、盐井沟、打鱼沟、油房沟等地点都有分布,面积30.4平方公里,现存崖墓4580座。江口崖墓的墓葬形制有6种类型,包括船形室墓、竖井横室墓、岩室与砖室结合墓、天井墓和异型墓。墓葬的雕刻画像和出土文物为研究当时的道教和佛教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麻浩崖墓位于乐山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据现有资料考证,早发现并认识它的时间在清代光绪年间,由英国人陶然士、法国人色伽兰等实地考察后提出。1937年前后,住乐山的学者杨枝高对麻浩等地崖墓进行了实地考察。赓续,商承柞教授作了进一步调查,认定乐山崖墓为东汉崖墓。
麻浩崖墓是乐山崖墓群中较集中,并且较具有代表性的墓葬。1988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对中外游人开放。桐子梁崖墓群位于绵阳市涪城区新皂镇石梯子村二组桐子梁山山腰两侧,2009年4月因配合成绵乐城际铁路建设勘探铁路沿线环境时被有关部门人士发现。该崖墓群海拔480—500米,墓地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80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崖墓沿山两侧依次排开,该崖墓群也是目前(2012年)四川发现的规模大、墓葬数量多的崖墓群。
该墓群位于淅川县寺湾镇前营村寺坡悬崖周围。悬崖高6~15米,悬崖上分布的墓群比较密集。于2009年12月3日由淅川县文物普查队所发现。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这是迄今为止河南省境内发现的大一座汉代崖墓群,也是汉水流域首次发现汉代崖墓。
2009年12月25日,成都市金堂县发现一处东汉中晚期至六朝的古墓群,出土陶俑、陶灯、铜镜等30余件珍贵文物。该墓葬的发现,成为研究东汉崖墓葬俗的标本性考古发现[1]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正在加载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