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资讯 > 正文

古代四大书院,你知道是哪四个吗?

评论:0 浏览:1582 发表于:2017-09-13

  古代四大美女我们都知道,但是你知道古达的时候还有四大书院吗?关于四大书院的说法还存在着争议。

  “四大书院”的说法始于宋代。

  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三大书院无争议。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与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有争议。

  1998年4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邮票所选书院为“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被合称为“四大书院”,其中,白鹿洞书院被誉为“四大书院之首”。几大书院虽然相距甚远,除了应天书院处于闹市,其它三个书院都是依山而建、绿树环绕,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

  应天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称 应天书院、 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 院、 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 商丘市 睢阳区 商丘古城南湖畔。

  五代 后晋时期, 宋州 虞城通儒 杨悫在归德军将军 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创办睢阳学舍。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 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书院得以发展。北宋立国初期,急需人才,实行开科取士。当时睢阳学舍的生徒参加 科举考试,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天下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远千里而至 宋州求学者络绎不绝,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其中就有那位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范仲淹。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 戚同文病逝后,学校一度关闭。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 宋城县(今 河南商丘 睢阳区)富人曹诚,在 戚同文旧学之地出资三百万金,造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广招学生 ,并于次年聘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院,以曹诚为助教,建立了书院。随着 晏殊、 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具影响力的书院。“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这是范仲淹在执掌应天书院时所作的《南京书院题名记》,足见当年应天书院的博雅学风和恢弘气势。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二月二十四日, 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是为州县兴学之始。庆历三年(1043年)十二月,诏赐应天府书院升格为 南京国子监。应天书院成为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 国子监的书院。

  应天书院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人才辈出而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北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人才辈出。《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 商丘”。“天下庠序,视此而兴”。“宋兴,天下州府有学始此”。元代赵孟瞓更是在《义学记》中道:“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1997年,国家邮电部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 湖南省 长沙市 南岳七十二峰末一峰的岳麓山脚。

  五代时期,智璇等二僧在 岳麓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潭州太守 朱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 宋真宗召见山长 周式,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被毁。乾道元年(1165年) 湖南安抚使知潭州 刘珙重建岳麓书院。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 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 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开书院会讲之先河,由此形成以“朱张之学”为正宗的学术传统。元承宋制,书院办学继续发展,规制日趋完备。1275年元兵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岳麓书院几百名学生参与战斗,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

  元统治者统一全国后,极力推动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潭州学 正刘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仅废10余年的岳麓书院又开始恢复生机。延祐元年(1314年),郡别驾刘安仁再次主持大修。元末至正十八年(1368年),岳麓书院毁于战火。宣德七年(1432年),由民间集资促成岳麓书院早的一次修复。成化五年(1469年),长沙知府钱澎再次兴复书院,但不久又废。弘治七年(1494年),长沙府通判陈钢终于使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貌。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部队进攻长沙,与明朝官军进行激战,书院在混战中被毁。

  康熙七年(1668年),巡抚 周召南下令重建岳麓书院,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康熙十三年(1674年), 吴三桂发动三藩叛乱,攻克长沙,刚刚修好了才4年的岳麓书院即兴即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巡抚 丁思孔又重建岳麓,置膏火田数百亩,并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 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又赐御书“道南正脉”于岳麓,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再次获得肯定。咸丰二年(1852年), 太平天国军进攻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毁坏,史称“书院毁半”,随后院长 丁善庆率诸生捐资又逐次修复。同治七年(1868年),巡抚刘昆主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

  1926年正式定名为 湖南大学。1938年4月,日本战机轰炸湖南大 学校园,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毁。1941年4月,日机再次轰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御书楼、半学斋、静一斋等处均中弹倒塌,文庙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修复。1981年,岳麓书院开始大规模修复工程,1986年10月,在历经5年大修后,岳麓书院正式对外开放参观。 1988年,岳麓书院(清代)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鹿书院

  白鹿洞书院又称 白鹿书院,位于 江西省 九江市 庐山 五老峰南麓,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后因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此讲学而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

  唐代时, 洛阳人 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因李渤先生养了一只白鹿,出入跟随,人称白鹿先生。白鹿洞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而名。长庆年间,李渤任 江州刺史,在白鹿洞创建台榭,从此白鹿洞名重一时,逐渐成为四乡文人往来之地。

  南唐开元年间, 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园学”。南唐 升元四年,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于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其实并没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怀抱,貌如洞状而已,白鹿洞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而名。

  宋太宗皇帝太平兴国二年(978年),知江州周述言: 庐山 白鹿洞,学徒常数千百人,乞赐《 九经》肄习。诏 国子监给本,仍传送之。

  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礼部郎中 孙琛为了振兴白鹿洞书院事业,苦心经营,原故址上修建了十间房屋,并定名为:“白鹿洞之书堂”。

  南宋淳熙六年, 朱熹任南康知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奏请孝宗批准赐“ 白鹿书院”额及御书,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兴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还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此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

  清朝时期, 康熙赐给白鹿洞书院匾额及古书后,南康知府 周灿向皇帝请建了两座两层建筑。

  宣统二年(1910年),白鹿洞书院改为高等林业学堂。

  新中国成立以后,白鹿洞书院经过多次维修整理。

  1959年,白鹿洞书院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白鹿洞书院(清代)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 嵩山南麓,背靠 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 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唐代改为嵩阳观。书院著名的唐代遗迹、重达80多吨重的“大唐碑”( 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为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素有“嵩山碑王”之称。

  五代后周改建为太乙书院。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改为“太室书院”,赐印本《 九经》。宋景祐二年(1035年),赐名嵩阳书院。

  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 司马光、程颢、程颐、 杨时、 范纯仁等很多名儒。 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 程颢、 程颐兄弟都曾在 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司马光的巨著《 资治通鉴》第九卷至二十一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完成的。

  北宋末年,嵩阳书院因战乱被废。

  清康熙年间重建。

  2010年8月1日,嵩阳书院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子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就是关于四大书院的一些信息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关注“258企业服务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每日获取最新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关于258 商务合作 服务条款 法律申明 隐私保护 意见反馈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2015 258weishi.com ALL Right Reserved

258集团 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04310号-128

闽公网安备 35020502000007号